首页. 丝路申遗. 丝路资讯 >古丝路遗珠须弥山石窟得到有效保护

古丝路遗珠须弥山石窟得到有效保护

      掩映在山桃花丛中的大佛仪态威严、神情端庄,帛带袈裟、面庞丰腴……在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北的须弥山石窟景区,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游客刘瑞雪拿出手机,定格下这一画面。

 

  “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,须弥山石窟还能保护得这么好,让我大饱眼福!”刘瑞雪说。

 

  记者近日在须弥山石窟采访时了解到,当地文物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对须弥山石窟进行全方位保护,让古丝路遗珠重新焕发光彩。

 

  须弥山石窟景区居于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,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(公元477-499),历经北周、隋唐等各代营造建设和发展,始成今日之规模。

 

  须弥山石窟南北绵延1.5公里,现存主要洞窟162个,石雕造像350多尊,被美誉为“宁夏敦煌”,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  然而,正是这座“丝路东段北道第一窟”,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干扰与破坏,坍塌、风化及人为破坏十分严重,曾被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公布为2007年-2008年“世界百大濒危文明遗址”之一。

 

  “风化是石窟遭受破坏的最大难题。”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办公室主任安永军告诉记者,“石窟雕像最珍贵、最需要保护的就是岩壁表层几厘米的部位。这一薄层一旦遭风化破坏,造像的文物价值、艺术价值就一损俱损。”

 

  为保护石窟文物,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总结之前防风化试验工作的基础上,先后联合国家文物局相关机构和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文物保护中心,聘请文物保护专家作为技术指导,在须弥山石窟采用新型材料进行防风化保护试验研究,为大面积防风化保护做好铺垫。

 

  水害对于石窟的破坏普遍又严重。为此,当地通过采取窟顶防渗、凝结水的治理以及防治窟前雨水冲刷三种方式有效解决水害威胁。

 

  2013年,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邀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,历时一年多时间,编制完成须弥山石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。

 

  规划将文物资源划分为完全保护、限时限量开放、展示保护等不同保护类型,并给出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和管理措施,保障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价值。

 

  记者在须弥山石窟注意到,生活区、办公区、服务区和保护区严格区分开来。“科学的功能区划是为了消除人为活动的干扰,消除对文物的潜在危害。”马月明告诉记者,他们还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对岩体加固、排除危裂石体、建设防护网等措施对须弥山环境进行综合治理。